- 何丽敏;李俊材;费小雯;伍丽娴;李智杰;邓晓东;
目的 本研究旨在了解2022—2024年海南省登革热媒介蚊虫可能携带病毒的本底情况并建立登革热预警回归模型,为登革热等疾病的防治与预警提供参考。方法 在海南省选取4个重点区域作为监测点,采用诱蚊灯法和双层蚊帐法对蚊虫进行捕捉收集。并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蚊虫携带的病毒进行检测。同时利用局部加权回归散点平滑(locally weighted scatterplot smoothing,LOESS)进行季节-趋势分解(seasonal and trend decomposition using LOESS,STL)、单变量回归分析、多变量回归分析及最优时间序列泊松回归模型等方法,建立并验证登革热预警模型。结果 捕捉的9 672只蚊虫标本携带病毒本底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本研究建立的登革热预警模型的霍斯默-莱梅肖检验P值为0.835,整体预测准确率高达75.0%。登革热病例预测模型的Ljung-Box检验结果显示,χ~2=8.290,自由度(df)=10,P=0.600,伪决定系数(pseudo R-squared,R~2)=0.902 8,模型很好地拟合了数据。结论 海南省发生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的概率较低。本研究建立的登革热预警模型和登革热病例预测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接近,能很好的对登革热疫情进行预警。
2025年12期 v.41 1145-1152+1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吴楠;杨田;马彩霞;张秀红;高昇;马鑫悦;
目的 了解2019—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6~18岁儿童青少年的营养状况,为内蒙古自治区儿童青少年的膳食选择和营养教育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9—2023年每年9月对内蒙古自治区12个盟市(103个旗县区)中小学生进行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表示,不同人口学特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营养不良检出率的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不同年份超重、肥胖、营养不良检出率的变化采用趋势χ~2检验。结果 2019—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6~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营养不良检出率分别为16.92%、21.25%、4.13%。不同年份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检出率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_(超重趋势)~2=399.478、χ_(肥胖趋势)~2=1 279.648,均P<0.001);营养不良检出率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不同年份儿童青少年营养不良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_(趋势)~2=773.898,P<0.001)。结论 内蒙古自治区6~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营养不良问题仍然不可忽视,建议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多方联动,采取分级分类方法改善儿童青少年的营养状况。
2025年12期 v.41 1153-1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赵宇腾;地门牟巫;吉尔伍沙;卢绍荣;肖春兰;黎庆梅;
目的 分析评估凉山彝族自治州(简称“凉山州”)某HIV高流行县HIV单阳家庭病例综合干预效果,为制定更有针对性的HIV抗病毒治疗依从性教育及安全套使用教育干预措施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于2022年11月至2023年4月在凉山州某县开展HIV单阳家庭病例干预调查研究,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HIV单阳家庭病例接受HIV抗病毒治疗依从性教育及安全套使用教育干预前后问卷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HIV单阳家庭病例接受安全套使用教育干预后,在安全套使用情况中每次都用的比例(94.6%)高于接受安全套使用教育干预前的比例(78.5%),接受安全套使用教育干预前后HIV单阳家庭病例在安全套使用情况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119,P<0.001);接受HIV抗病毒治疗依从性教育干预后,HIV抗病毒治疗停药的比例(0%)低于接受HIV抗病毒治疗依从性教育干预前的比例(14.6%),接受HIV抗病毒治疗依从性教育干预前后HIV单阳家庭病例HIV抗病毒治疗停药情况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127,P<0.001)。结论 应增强HIV单阳家庭男性病例对于安全套使用的正确认知,提高HIV单阳家庭女性病例安全套使用的协商技巧,加强其HIV抗病毒治疗依从性教育,有助于降低HIV在配偶间传播风险。
2025年12期 v.41 1160-1164+1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冯璨;马燕平;冯国跃;马敬仓;陶泽新;张业霞;
目的 分析2014—2023年山东省菏泽市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急性乙肝)流行特征,为制定菏泽市乙型肝炎防控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菏泽市2014—2023年急性乙肝报告病例资料,分析菏泽市急性乙肝的流行特征,采用率或百分比表示分类变量,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2014—2023年菏泽市急性乙肝病例1 261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46/10万,各年份急性乙肝报告发病率范围为2014年的2.25/10万至2023年的1.01/10万,不同年份急性乙肝报告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085,P<0.001)。菏泽市急性乙肝发病地区集中在曹县、巨野县和牡丹区,占比合计为44.09%,各县区急性乙肝年平均报告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747,P<0.001); 30~<45岁年龄组急性乙肝病例占比最高,为30.93%,0~<15岁年龄组急性乙肝病例占比最低,为2.85%;农民、家务及待业和工人急性乙肝病例占比较高,占比合计为90.01%(1 135/1 261);农民与非农民职业人群急性乙肝报告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6.179,P<0.001)。结论 2014—2023年菏泽市急性乙肝报告发病率整体呈下降趋势,流行特征无明显季节性,地区差异明显,报告病例中30~<45岁年龄组报告发病率最高,需加强成人乙肝疫苗的免疫接种。
2025年12期 v.41 1165-1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孔祥龙;杨娜;李倩;孙红梅;张珣;翟倩;程欢欢;郑立恒;
目的 分析不同方法在痰涂阴肺结核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检测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的检出率和耐药性差异,为痰涂阴肺结核患者的精准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8年1—12月在河北省某胸科医院就诊的184例痰涂阴肺结核患者,分别采用夹层杯法、快速培养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痰涂阴肺结核患者BALF标本进行MTB及耐药检测,应用SPSS 22.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结果 夹层杯法、快速培养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的MTB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9.35%、88.59%和97.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070,P<0.001)。在带菌量较少时MTB的阳性检出率均低于带菌量正常时,夹层杯法和快速培养法MTB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006、13.669,P<0.001)。不同检测方法组合后均提高MTB阳性检出率,夹层杯法与其他方法组合后MTB阳性检出率均改善极为明显。不同检测方法 MTB对利福平和异烟肼耐药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13,P=0.573;χ~2=0.350,P=0.554)。结论 不同检测方法的联合检测能够有效提升痰涂阴肺结核患者BALF标本中MTB阳性检出率,而临床BALF标本中带菌量是影响其MTB检出率的重要因素,Gene Xpert MTB/RIF系统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在痰涂阴肺结核早期辅助诊断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2025年12期 v.41 1171-1175+1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尹璐;梁晶晶;刘培;蔡爽;王尹;谭钦文;
目的 分析某医院重症医学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患者的病原菌感染情况和病原菌分布、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及ICU患者病原菌感染的影响因素,为ICU患者病原菌感染制定针对性的防控和治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某医院2021年1月—2024年1月收治的1 100例ICU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其病原菌感染情况,分析病原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参考《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将ICU患者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组间比较采用χ~2或t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ICU患者病原菌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1 100例ICU患者血标本中共检出101株革兰阳性球菌,307株革兰阴性杆菌,12株真菌。1 100例ICU患者中194例发生病原菌感染。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患者在ICU患者病原菌感染的影响因素方面,侵入性操作、抗生素使用时间、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 II)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t=143.842、42.510、27.620,均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侵入性操作(OR=6.891,95%CI:3.122~15.210)、抗生素使用≥15d(OR=3.695,95%CI:1.870~7.303)、APACHE II评分≥24分(OR=17.010,95%CI:10.345~27.969)是影响ICU患者病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某医院ICU病原菌感染患者中,检出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较高。有侵入性操作、抗生素使用时间≥15d、APACHE II评分≥24分是ICU患者病原菌感染的影响因素,应据此实施干预措施。
2025年12期 v.41 1176-1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赵挚;石斌;杨久钰;石梦蝶;王肖;伍雅婷;
目的 分析2018—2022年武汉市学生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和减少学生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武汉市2018—2022年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中3 559例学生病例信息,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学段学生食源性疾病病例分布,并对学生食源性疾病病例就诊及时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学生食源性疾病病例的男、女性别比为1.42∶1。夏秋季为学生食源性疾病的发病高峰期。学生食源性疾病的可疑暴露食品以混合食品(37.45%)为主,可疑暴露食品的食品包装和加工方式以餐饮服务业(62.80%)为主,学生食源性疾病病例的主要进食场所为食堂(26.27%)。学生食源性疾病病例的病原体总检出率为13.78%,诺如病毒(39.04%)占比最高。不同年份学生食源性疾病病例的病原体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02,P=0.002);不同学段学生食源性疾病病例的季节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22,P<0.001)。就诊于二级和三级医疗机构的学生食源性疾病病例就诊及时率更高(OR=1.58、1.18,95%CI:1.26~1.97、1.19~1.92);秋季就诊的学生食源性疾病病例就诊及时的可能性更大(OR=1.56,95%CI:1.28~1.90); 2021年和2022年(OR=1.28、1.72,95%CI:1.02~1.62、1.38~2.14)学生食源性疾病病例就诊的及时率更高。结论 武汉市学生食源性疾病的主要病原体为诺如病毒,应在夏秋季加强食源性疾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强化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
2025年12期 v.41 1182-1186+1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刘腾飞;王静;姜英鹏;刘畅;王腾;李宝亮;
目的 分析某医院急诊重症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类型,并进行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验证,为预防医院急诊重症患者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纳入某医院2019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150例急诊重症患者,根据有无病原菌感染分为感染组(n=54)和未感染组(n=96)。记录急诊重症患者医院感染部位、病原菌分布情况,进行医院感染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并构建预测模型。另选2022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150例急诊重症患者验证模型,使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评估预测价值。结果 感染组54例患者中,呼吸道感染患者占比最高,为38.89%,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要致病菌,占75.38%。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65岁(OR=3.766,95%CI:1.192~11.900)、入住重症病房时间≥7d(OR=2.219,95%CI:1.091~4.511)、侵入性操作(OR=3.258,95%CI:1.169~9.080)、抗菌药物使用种数≥2(OR=5.249,95%CI:1.365~20.177)、急诊手术(OR=3.364,95%CI:1.012~11.184)为急诊重症患者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得到预测模型为logit(P)=1.326X1+0.797X2+1.181X3+1.658X4+1.213X5。该模型预测急诊重症患者医院感染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3(95%CI:0.771~0.882)。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为医院急诊重症患者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年龄≥65岁、入住重症病房时间≥7d、侵入性操作、抗菌药物使用种数≥2、急诊手术为急诊重症患者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需针对上述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降低急诊重症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2025年12期 v.41 1187-1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李洋;王浩;王帅;张佳京;刘聪;罗华堂;
目的 探索H2O平台自动化机器学习(automated machine learning,Auto ML)在评估晚期血吸虫病病例病情轻重中的应用,为卫生资源配置,改善晚期血吸虫病病例预后提供参考。方法 以2023年武汉市晚期血吸虫病随访、筛查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利用Python H2O包进行自动化机器学习。数据按照8∶2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基于H2O Auto ML框架自动建立机器学习算法模型。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准确率、敏感度等指标来评价模型效力,对变量重要性和可解释性进行可视化呈现。结果 晚期血吸虫病病例病情较轻、较重者组间比较,训练集中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rophil percentage,NEUT%)、淋巴细胞绝对值、单核细胞绝对值、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57、2.009、3.161、3.702、2.254,P=0.003、0.047、0.002、0.001、0.026)。最优模型为梯度提升机(gradient boosting machines,GBM)模型,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最高为0.730,对数损失为0.322,特异度为0.821,敏感度为0.758,预测准确率最高。重要变量Shapley加性解释(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HAP)图和部分依赖图(partial dependence plot,PDP)显示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MCHC)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影响最大。结论 通过H2O Auto ML能够高效进行机器学习建模评估晚期血吸虫病病例病情,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而该模型训练数据量有限,仍需要进行广泛的外部验证。
2025年12期 v.41 1193-1199+1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甘军;张莹;张兴璐;把文娟;叶晓磊;石清明;
目的 调查青铜峡市某营区成蚊密度及种群构成,通过比较不同方法的捕蚊效果,为选择捕蚊方法、有效控制成蚊及虫媒传染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4年7月采用CO_2灯诱法、紫外线灯诱法和人帐诱捕法在青铜峡市某营区采集成蚊,对所采成蚊进行现场分类、鉴定、计数。采用SPSS 21.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成蚊构成比的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成蚊密度指数的差异。结果 3种方法共捕获成蚊2属3种共6 690只,雌蚊6468只(96.68%),雄蚊222只(3.32%)。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为该调查地域的优势蚊种,共捕获5 693只,构成比为85.10%。CO_2灯诱法捕获成蚊5 674只,紫外线灯诱法捕获成蚊531只,人帐诱捕法捕获成蚊485只。不同方法捕获的成蚊种类构成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4.982,P<0.05)。在捕获的成蚊密度方面,CO_2灯诱法[52.54只/(灯·h)]高于紫外线灯诱法[4.92只/(灯·h)]和人帐诱捕法[17.33只/(帐·h)](F=1.966,P<0.05)。结论 青铜峡市某营区成蚊密度整体处于较高水平,淡色库蚊为该区优势蚊种,CO_2灯诱法捕获的成蚊种类和数量均高于紫外线灯诱法和人帐诱法。在成蚊种群调查及密度监测中可将CO_2灯诱法作为首选成蚊捕获方法,尤其在发生蚊媒传染病的地区。
2025年12期 v.41 1200-1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石海丹;吴春艳;柯蕊;彭光霞;方迪;刘晓婷;
目的 通过分析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感染患者、甲型/乙型流感病毒感染患者的血常规和CRP指标,为早期MP感染和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的鉴别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2023年11月—2024年1月对西安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述病原体感染的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血常规和CRP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绘制各指标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评价其诊断价值。分类变量的比较采用χ~2检验,3组独立连续变量的差异比较采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结果 MP感染患者、甲型流感患者、乙型流感患者的性别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5,P>0.05); 3组患者的红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3.223,P=0.200); 3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15.454,P<0.001)。甲型流感患者与乙型流感患者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rophil percentage,NEUT%)、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CRP和淋巴细胞百分比(lymphocyte percentage,LYMPH%)、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 HCT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308、-3.645、-6.647、-3.700、-2.247,均P<0.05)。结论 甲和乙型流感病毒感染的患者以青壮年为主,MP感染以3~13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为主。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单核细胞百分比、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血小板计数结合患者的年龄可用来鉴别临床中症状典型而病原体实验室检查阴性的流感病毒感染与MP感染患者。
2025年12期 v.41 1205-1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刘南;张辉;蒋卓澄;肖厚安;刘继锋;李倩;于立芬;李思瑶;王春娟;
目的 分析西安市2023年流浪犬致伤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掌握其地区分布规律,为制定有针对性的狂犬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西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调平台——犬伤暴露预防处置门诊信息录入系统获取2023年流浪犬致伤暴露病例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运用Arc GIS 10.2软件对流浪犬伤人事件进行行政区域分布的可视化展示。结果 2023年西安市规范处置流浪犬致伤病例4 820例,狂犬病疫苗全程接种率为100.00%,病例男女性别比为1.29∶1。年龄分布显示,0~<10岁年龄组流浪犬致伤病例的暴露率最高,为86.10/10万。职业分布以学生占比最高(30.08%)。致伤部位以上肢为主(48.46%)。流浪犬致伤的Ⅲ级暴露病例占比最高(75.41%),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接种率为43.71%。不同类型地区流浪犬致伤病例的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250,P<0.001)。城乡结合地区流浪犬致伤病例的占比最高(5.28%),其次为农村地区(4.57%),城区流浪犬致伤病例的占比最低(3.60%)。结论 西安市流浪犬伤人事件有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需结合狂犬病的地区流行特征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2025年12期 v.41 1210-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杨小艺;王晴;韦宏旷;袁春柳;韦跃;陈明;
目的 了解COVID-19疫情前后儿童传染病流行特征,探讨COVID-19疫情对儿童传染病疾病谱的影响,为进一步优化儿童传染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8—202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某妇幼保健院报告的0~14岁儿童传染病病例资料进行分析,根据COVID-19疫情发生时间将病例分为COVID-19疫情前组(2018—2019年)和COVID-19疫情后组(2020—2022年),组间率的比较用χ~2检验。结果 2018—2022年某妇幼保健院共报告儿童传染病58 293例,COVID-19疫情前共报告25 413例,COVID-19疫情后共报告32 880例。COVID-19疫情前儿童传染病报告病例中3~14岁儿童占30.49%,COVID-19疫情后儿童传染病报告病例占比上升至45.15%,两组儿童传染病病例在性别、年龄和所属区域分布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16,P=0.009;χ~2=1 851.293,P<0.001;χ~2=134.882,P<0.001)。COVID-19疫情后儿童手足口病报告病例占比下降(χ~2=3 144.050,P<0.001),流行性感冒、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水痘和流行性腮腺炎报告病例占比均有上升(χ~2=4 556.796,P<0.001;χ~2=51.095,P<0.001;χ~2=12.502,P=0.007;χ~2=109.277,P<0.001)。结论 COVID-19疫情对儿童传染病疾病谱变化有一定影响,0~14岁儿童仍是传染病防控的重点人群,同时需进一步加强托幼机构和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传染病防控措施。
2025年12期 v.41 1216-1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李秀婷;杨月华;韩磊;王博深;王适之;曹影;赵亮亮;
目的 本文通过收集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探讨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甲状腺健康状况的影响,为电离辐射接触健康效应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将江苏省某市2022年接受职业健康体检的5 383例放射工作人员作为调查对象。依据《放射工作人员健康要求及监护规范》(GBZ 98—2020)对其进行放射职业健康检查。计数资料以n(%)表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本研究放射工作人员中甲状腺正常者4 184例,占77.73%,甲状腺异常者1 199例,占22.27%。女性放射工作人员甲状腺异常检出率低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07,P=0.013)。不同年龄放射工作人员甲状腺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397,P<0.001)。不同接害工龄组放射工作人员甲状腺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95,P=0.006)。吸烟放射工作人员的甲状腺异常检出率高于不吸烟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85,P=0.014)。结论 长期接触低剂量电离辐射可能对放射工作人员的甲状腺健康存在一定的影响,应加强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监护,加强职业健康宣传教育,有效保障放射工作人员健康。
2025年12期 v.41 1221-1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