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盟东胜市蟑螂生态习性的调查

    韩志学;奥福田;

    为给防制蟑螂提供科学依据,进行控制或减少有关蟑螂传播疾病的流行机会,曾于一九八四年七月至一九八五年六月在东胜市对蟑螂种群分布、季节消长、栖息与活动场所、夜间活动规律的生态习性进行了调查。对全市四个办事处用ZA型粘蟑纸捕获蟑螂8,595只,其中成虫占56%,若虫占43%,经鉴定只有一种,即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 对全市11,047户口询687户,阳性率达46.72%,在口询301户阳性中,布放粘蟑纸,粘蟑率达79.10%。并对其侵袭户蟑螂密度进行了对比,其比率高密度为29.86%,中密度为46.18%,低密度为24.15%,呈两头小中间大的状态。对不同行业、活动栖息场所、房屋结构进行了密度对比。以医院、豆腐房、毛纺厂、酒厂、食堂为高。分别依次为100%、50%、50%、50%、37.50%。其栖息活动场所密度以锅台,火炕、橱柜为高,分别占7.02~34.60%,其房屋结构密度,新建房屋占62.17%,旧房占44.62%,楼房占52.56%,平房占47.24%,并对蟑螂今后迁徙、蔓延以及传播某些疾病的可能性加以讨论。

    1986年04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福建省室内蜚蠊调查

    黄耕诚;方勇;王则铨;黄鼎生;

    1980—1985年在59.7%的市县进行室内蜚蠊调查。采集160,523只成虫,有14种蜚蠊,定种的蜚蠊隶属于4个科、5个属、8种。美洲大蠊、黑胸大蠊、褐斑大蠊和澳洲大蠊是福建的广布优势种。种的分布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少。黑胸大蠊种群比重及分布范围,随年均气温的下降,北纬度的增加而上升;而澳洲大蠊则与其截然相反。蜚蠊的密度高峰在5—9月,其中成虫呈单峰型,若虫呈双峰型的季节消长。用瓶诱法捕捉蜚蠊,6—8月份成虫多于若虫。蜚蠊对住家的侵害率达97%以上,同时又是多种病原体的携带者,而其活动时间主要在夜间21—23时,危害性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因此应引起对杀灭蜚蠊的关注。

    1986年04期 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淡缘拟刺板蠊的生态观察

    李洪国;张业锦;迂广文;彭志强;李成都;费守华;

    <正> 1981年我们在营口市酒厂发现一种蜚蠊,数量很多,经北京植保所吴福桢教授鉴定,系蜚蠊目蜚蠊科一新属新种。定为拟刺板蜚属,淡缘拟刺板蠊。据目前所知,该蠊先后曾在天目山、青岛等地野外采到过。但栖于室内,国内仅见营口市酒厂。为给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82—83年,在营口市卫生防疫站昆虫饲养室进行人工饲养,对其生态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986年04期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南宁市蜚蠊种类及生态习性调查报告

    陈佩兰;黄超;苏萍;黄金星;

    <正> 蜚蠊俗称蟑螂。属节肢动物门。昆虫荆、直翅目、蜚蠊科。分布广,种类多、危害大。我们于一九八三年至一九八四年对本市蜚蠊种群分布、季节消长和生态习性进行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986年04期 16-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天津口岸远洋船舶蜚蠊种类及地区分布调查

    曹国宗;从立芝;周海林;

    <正> 蜚蠊栖息于各种较大型交通运输工具,危害生产,传染疾病,已为人们所熟知,近几年我国对蜚蠊做为病媒昆虫的研究,已从蜚蠊体内分离出多种病毒,致病菌、寄生虫卵,从而更进一步的证实了蜚蠊在流行病学上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医学昆虫。我市塘沽区卫生防疫站1979年调查报导,新港港口工作船,沿海渔船,市区住宅及食品行业有德国小蠊,日本大蠊,淡缘拟刺板蠊栖息,住宅侵害率达22%。天津是首都的东大门,天津

    1986年04期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辽宁省室内蜚蠊

    费守华;

    <正> 蜚蠊俗称蟑螂,是一种常见的卫生害虫,它除能污染食物,损害衣物等造成经济损失外,更主要的是它能传播疾病。近年来我国各地已从蜚蠊体内外分离出多种的细菌、病毒、寄生虫卵等,从而更进一步的证实了蜚蠊与人体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全世界已知蜚蠊有4000种左右,其中大多数营野栖生活,仅少数种类栖息于室内(包括各类建筑物)。我省近年来对室内栖息的蜚蠊做了初步调查,到目前为止发

    1986年04期 2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澳洲大蠊的生物学生态学

    黄耕诚;黄鼎生;王碧桑;陈冠敏;唐庆华;

    <正> 澳洲大蠊(Periplaneta australaslae Fabricius)属昆虫纲。蜚蠊目。蜚蠊科,是福建省室内的主要卫生害虫之一。从1983~1985年在实验室和现场对此虫的生物学、生态学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材料和方法一、饲养条件:饲养室温度27±1℃,相对湿度60~80%。饲养瓶用500毫升的无色水果罐头瓶;以海绵块供水,两天换一次;饲料用淡味乳儿粉(每百克粉中含的克

    1986年04期 29-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褐斑大蠊的生物学生态学

    黄耕诚;王碧桑;陈冠敏;黄鼎生;唐庆华;

    <正> 褐斑大蠊(Periplaneta brunnea Burmeister)属昆虫纲、蜚蠊目、蜚蠊科,是福建省室内的主要卫生害虫之一。从1983~1985年在实验室和现场对此虫的生物学、生态学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材料和方法一、饲养条件:饲养室温度27±1℃,相对湿度60~80%。饲养瓶用500毫升的无色水果罐头瓶;以海绵块供水,两天换一次,饲料用淡味乳儿粉(每百克粉中含的克数:蛋白质1.4、脂肪0.5~0.7,醣份81~84、钙0.6以上。磷0.4以上,维生素B_20.05)。

    1986年04期 3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用黄曲霉菌人工感染蟑螂的实验研究

    韩承平;汤月筱;胡修元;

    <正> 黄曲霉素是已知真菌毒素中毒性最大的一类,其致癌作用,已在多种实验动物中得到证明,它在自然界主要由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和寄生曲霉(A.parasi-ticus)产生。前报已述蟑螂体表和消化道均可带染多种霉菌,其中不乏产毒黄曲霉菌,甚至有产毒毒能力高达几十万ppb的强毒株。为了对蟑螂传播霉菌,危害人类健康的机制进行探讨,我们用人工方法将产毒黄曲霉菌孢子悬液注射到蟑螂消化道,

    1986年04期 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蟑螂感染鼠伤寒沙门氏菌试验报告

    孟颜玲;佟淑芬;李恩华;郑秀英;曲文;牟亚男;关有权;

    <正> 目前,对蟑螂传播疾病的机制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认为机械携带病毒、细菌是传播疾病的重要方式,也有人认为蟑螂的排泄物是传播疾病的方式。我国南宁、福州、南京、株洲、哈尔滨等地的资料都有从自然界获取的蟑螂体内,体外检出了与人类相关的病源微生物的报导,哈尔滨、南通等地区通过人工感染的方法,从蟑螂体内,体外均检出乙肝表面抗原、黄曲霉菌,并观察到它们可在蟑螂体内能存活较长时间。为了解鼠伤寒沙

    1986年04期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南宁市蟑螂带菌带寄生虫卵调查报告

    李钊武;陈佩兰;邓洁卿;冯少雄;黄超;

    <正> 蟑螂不仅繁殖快、活动范围广、食性杂,而且能放出一股臭而难闻的气体,特别在它的粪便中,令人恶心。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属于一种重要的医学昆虫。国内外文献大量报导蟑螂体内、外均可带染寄生虫卵、肠道致病菌、霉菌及病毒等,确认是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的重要媒介之一,学者认为蟑螂携带传染源,是属于机械性传播。根据全国蟑螂、臭虫防制专题科研会议的精神,我站承担蟑螂带菌(肠道及霉菌)的调查研究(协作课题),从83年5月至8月,在我市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定期捕捉。以优势的“美洲大蠊”作为研究对象。现将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1986年04期 5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蟑螂携带产毒黄曲霉菌的调查

    胡修元;汤月筱;韩承平;周建平;

    <正> 蟑螂携带霉菌的调查,已见前报。本文报道1983年深入工作的结果。地点仍在本市市区酱品厂、医院、食堂、居民点。捕捉的虫种为美洲大蠊(P.americana)和黑胸大蠊(P.fulginosa)。由于黄曲霉毒素(AFT)的产生集中于黄曲霉(A.flavus)和寄生曲霉(A paraciticus),我们重点分离了这两种曲霉,并做了产黄曲霉毒素B1(AFTB_1)的试验。

    1986年04期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美洲大蠊携带耶氏菌期限的观察

    陈金秋;林立旺;王碧桑;

    <正> 蟑螂是一种重要的医学昆虫,其种类多,分布广,密度高,与人类关系密切。国内外对它与疾病的关系曾作过许多的研究,已证实能携带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卵等多种病原体。但蜚蠊携带小肠结肠炎耶氏菌的情况未见报告。为了探讨这类昆虫传播耶氏菌病的意义,为防制本病提供科学依据,在实验室内我们用美洲大蠊作人工感染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986年04期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蟑螂携带EI Tor弧菌的研究——Ⅰ、美洲大蠊携带EI Tor弧菌期限观察

    陈金秋;修崇英;王碧桑;方志林;唐庆华;

    <正> 蟑螂是一种重要的医学昆虫,能携带多种病原微生物,1981年我们在副霍乱疫区,从美洲大蠊体表检出2株稻叶型EI Tor弧菌,经鉴定与当地流行株一致,为了探索蟑螂携带EI Tor弧菌期限,我们在实验室进行人工感染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986年04期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在舰艇上联台使用喷洒—涂膏—毒饵防制蟑螂效果

    江雪峰;曹敏;张坤祥;韩明义;张治山;唐振川;

    <正> 在舰艇上,蟑螂普遍存在。舰艇是一个特殊环境,舱室狭小,结构复杂,互相沟通,适合蟑螂孳生和扩散。过去常用一种杀虫剂或单一方法,如喷洒敌敌畏,或投放蟑螂药片等,有一定的杀虫效果,但是,由于不能对全舰艇的各个舱室全面杀虫,难以有效地控制蟑螂危害。 1684年6~8月,我们在福建对69艘艇,采取因地制宜、综合防制措施开展蟑螂防制工作,并对其中的8艘艇进行了二个月的效果观察,效果明显,深受部队好评。

    1986年04期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SV1对8种杀虫剂杀灭德国小蠊增效作用的比较

    姜志宽;张应阔;钱万红;赵学忠;

    <正> SV_1(O,O-二乙基-O-苯基硫代磷酸酯)是国内新近发展的一种增效剂,并已批量生产。为寻找高效、低毒、价廉、易得的灭蟑螂药,我们于1984年用SV_1与8种不同类型杀虫剂,对德国小蠊进行了杀灭增效比较,从中选出倍硫磷制成复方水悬剂作了进一步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986年04期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天津市蜚蠊的侵害和防治方法的研究

    李泽江;徐桂华;孙桂华;曹义雯;林润田;贾振元;李心露;肖培坤;于永智;郝希英;何荫泉;王兆荣;

    <正> 近代在害虫防治理论中。提出了《害虫管理》的新概念,但在蜚蠊防治中如何应用这一理论,尚在讨论之中。正如Atkins所说,当前在化学防治仍居重要地位,但关键是如何合理地应用化学杀虫剂。基于蜚蠊有别于其它卫生害虫,且具特性。所以,探讨蜚蠊活动的规律,对防治方法的研究有重要的实用意义。作者于1983年3月~1985年11月间先后对我市区、郊区居民住宅23000余户,集体单位330余个蜚蠊的分布、侵害进行了调查,并对主要种类:日本大蠊、德国小蠊的季节消长、夜间活动规律作了实地观察。

    1986年04期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杭州市风景区特种行业采用综合措施防制蟑螂试点的效果报告

    沈培谊;蔡昌曜;王鸿寿;俞继江;项华;

    <正> 1985年7—9月份,我们在风景区选择了二个特种营业性质的大型餮馆和别墅型宾馆,采用综合性措施进行蟑螂防制工作。经三个月的定期定点观察,蟑螂平均密度指数由38.36只下降到0.76只,下降率为96.98%,有效地控制了蟑螂的危害。对照区蟑螂自然下降率为9.78%,二者比较差异非常显著,取得一定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986年04期 7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氯氰菊酯对蜚蠊的药效

    何上虹;梁铁麟;徐天生;

    <正> 二氯苯醚菊酯、戊酸醚酯、溴氰菊酯等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对蜚蠊的优异特性已被证实,并在实践中得以推广应用,因此,继续寻找和开发对蜚蠊卓效的新拟除虫菊酯是令人感兴趣的和十分有意义的,继“二氯”后,氯氰菊酯是有希望工业生产的新拟除虫菊酯,为此我们进行了这次试验。

    1986年04期 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 三种拟除虫菊酯粉笔杀灭臭虫效果的实验观察

    黎明达;陈国定;

    本文报告了使用溴氰菊酯、氯菊酯、氯氰菊酯浸粉笔,进行杀灭臭虫试验,结果表明三种药笔效果较好,尤以氯氰菊酯含量为0.9~1.8mg/g的药笔,涂布纸面,臭虫接触1分钟,有效率达100%,以18mg/g含量的药笔进行模拟现场试验,臭虫接触0.6cm药面、有效率达97.5%,接触1.2~1.8cm药面,有效率均为100%,凡接触药面的臭虫在6天内全部死亡,药笔的持效达140天以上。由此可见氯氰药杀效高,持效长,无臭味,使用方便,保存简单,用药量小,是一理想的杀臭虫药剂,建议现场进一步观察和推广应用。

    1986年04期 8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炔戊菊酯对蟑螂的药效实验

    姜志宽;张应阔;钱万红;赵学忠;

    <正> 近年来蟑螂对人类的危害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它不但能咬坏书籍、衣物和家庭的日用品等,还能携带多种病原体,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影响较大。目前在防制方面仍以化学防制为主要手段之一。根据文献报道丙炔戊烯菊酯对蟑螂有良好的防制效果,我们于一九八三年合成了炔戊菊酯。并对蟑螂的杀灭效果等做了实验室内观察,现将结果报告以下:

    1986年04期 8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铁路旅客列车上蟑螂防制试验报告(一九八一年~一九八五年)

    顾纯民;赵云孝;

    <正> 蟑螂能携带细菌、寄生虫卵和病毒,能传播各种肠道传染病,寄生虫病和某种病毒性疾病,是重要的卫生害虫之一,它的危害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注意。旅客列车流动量大,车厢内温度高,水源和食品丰富,适应蟑螂的生存和繁殖。为了保障旅客的身体健康,以及旅途安全,我们站1981年开始对进出南京站的旅客列车进行了蟑螂种群分布,栖息场所调查,以及防治方法的试验,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986年04期 8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上海市南市区臭虫防制后的追踪观查

    马树桢;

    <正> 于1979年和1982年我区居民户全面进行两次臭虫普遍调查和杀灭后,其侵袭面缩小,密度下降,在此基础上再逐年(1983—1985)进行全区性的追踪调查和杀灭,目前已达到不足危害的水平。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 (一)杀虫剂: 含有效成份50%倍硫磷乳剂,系浙江黄岩农药厂的产品。

    1986年04期 9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湖南省冷水滩市臭虫防制综合报告

    言敢威;严宏德;胡玉风;

    <正> 根根全国蟑螂、臭虫防制科研协作会议及我省近几年来病媒昆虫防制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市具体情况,于82—85年内对全市内开展了三次全面反复对臭虫的调查及处理。采用灭臭虫长效微胶囊和倍硫磷药物结合的防制措施。1985年10月份由省卫生防疫站组织我省十一个地(市)、县防疫站从事医学昆虫工作的17名专业人员考核验收已达到基本消灭臭虫的要求。现将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1986年04期 9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南京市城区臭虫防制工作报告

    赵云孝;胡修元;

    <正> 臭虫是四害之一。解放三十多年来,虽经卫生部门和广大群众,积极防制,但臭虫的侵害仍然严重,近年来,我们调查了两个市区的臭虫侵害情况,以新建筑较多的古楼区,抽查1000户,臭虫侵害率为24.32%;以旧建筑较多的秦淮区,抽查1000户,臭虫侵害率为42.9%。检查某医院骨科病房68张病床,70棉垫均有臭虫孳生,病员被咬痛苦不堪,某医院候诊室内的木靠背椅,用药物处理后,仅以一张椅子底下见到死亡臭

    1986年04期 99-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蜚蠊抗性测试初报

    何上虹;梁铁麟;王士珍;

    <正> 近年来,由于蜚蠊防制工作的蓬勃开展,蜚蠊的抗性已成为众所关切的问题,抗性监测也成了一项急待开展的工作,尤其是二氯苯醚菊酯,它在宾馆中使用已达五年以上,且在实际防制工作中出现了药效下降的情况,因此,建立德国小蠊敏感基线和在本市测试它对二氯苯醚菊酯的抗性水平,已成为当前蜚蠊抗性测试中首当其冲的工作,现将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小结如下:

    1986年04期 106-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七种杀虫剂对长沙市德国小蠊美洲大蠊的毒力测定

    王长春;李平非;张慧;

    <正> 对蟑螂进行化学防制后产生的害虫抗药性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为了解本地常见蟑螂对杀虫剂的敏感性和抗药性,建立抗性监测基线材料,为防制对策提供依据。我们用七种杀虫剂对长沙市德国小蠊、美洲大蠊的LD_(50)、KT_(50)进行了测定,现报告如下:

    1986年04期 108-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敌百虫、溴氰菊酯、二氯苯醚菊酯对美洲大蠊的毒力测定

    沈培谊;顾建华;施文英;邱丽华;蔡昌曜;

    <正> 敌百虫是五十年代合成的有机磷杀虫剂,溴氰菊酯、二氯苯醚菊酯则是近十年发展起来的拟除虫菊酯类子虫剂,这三种杀虫药物各有特长,但均具有广谱,速效及使用安全等优点。近年来,这些药物被引用于对蟑螂的防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尤其是溴氰菊酯,对蟑螂具有很高的毒力和较长的持效作用。这些药物被引用于杀灭蟑螂以来,未进行过系统的药物敏感性监测,为合理使用药物,了解和掌握本市蟑螂的优势种美洲大蠊对这三种杀虫剂的本底情况,我们于1984年

    1986年04期 11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长沙地区美洲大蠊染色体的初步研究

    张惠如;李本文;范薇;

    <正> 蟑螂,又名蜚蠊,是重要的传病媒介,这一点已为众所周知。除此之外,还能损坏人的衣服书籍,甚至工厂的产品和原材料等,造成经济上的损失。据吴福祯氏报导, 蜚蠊中以大蠊属(Periplaneta)昆虫危害最甚。近年来,国内许多城市开展了对蜚蠊种群分布、生态习性等的调查,其结果表明,确以此属蜚蠊分布最广,其中尤以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为数最多,为许多城市的优势种。随着人们对蜚蠊危害性的认识,蜚蠊的研究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分类学方面,

    1986年04期 112-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长沙地区德国小蠊的染色体核型

    李本文;范薇;张惠如;

    作者改进了染色体标本制作方法,对长沙地区德国小蠊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研究,染色体散开满意,核型清楚。德国小蠊的染色体核型雌(♀)2n=24;雄(♂)2n=23。

    1986年04期 114-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美洲大蠊三种组织羧酸酯酶总活力和同工酶谱对比

    袁静珍;

    <正> 羧酸酯酶是一组水解酶,可分为:胆碱酯酶。脂肪酶及非特异性酯酶。它广泛分布于动植物组织中,也是昆虫体内的重要水解酶之一。虽然迄今为止对羧酸酯酶在昆虫体内的生理功能不很清楚,但一般认为它在食物消化、有机磷抗性和脂肪代谢中起作用。因此研究羧酸酯酶在昆虫不同组织中的分布、含量及同工酶谱,对于了解该酶在昆虫体内的生理功能有一定意义。本文报道了美洲大蠊血淋巴,消化道和肌肉这三种组织中羧酸酯酶的总活力和同工酶谱。

    1986年04期 116-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蟑螂的消化系统的形态学(一般形态与超微结构)

    刘德山;

    <正> 研究蟑螂的消化系统对探讨传病机制有密切的关系。当前,国内对蟑螂的防治研究中,涉及到生理解剖方面的问题,日益增多。对蟑螂消化系统的研究,Dadd(1970)及House(1974),曾对美洲大蠊做过较系统的研究工作。一、一般形态蟑螂的消化系统为一卷曲的管道,由口部到肛门的长度约为体长的两倍,前肠最长约占整个消化道的1/2。前肠包括上腔、咽、食道、嗉囊、砂囊等部。口腔的顶部由

    1986年04期 119-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温带臭虫和热带臭虫生活史各期等电点聚焦电泳蛋白质和酯酶的初步分析

    王以方;黎明达;叶炳辉;沈丹培;

    本文利用等电点聚焦电泳技术报导了温带臭虫和热带臭虫生活史各期蛋白质和酯酶的初步分析。实验结果表明:(1)蛋白质带谱:温带臭虫雌成虫、若虫和卵各呈现28、30和29条;热带臭虫雌成虫、若虫和卵各呈现32、33和29条。(2)酯酶同功酶谱:温带臭虫雌成虫、若虫和卵各显示12、12和11条;热带臭虫雌成虫、若虫和卵各显示18、12和11条;(3)热带臭虫生活史各期的蛋白质及酯酶带数目皆比温带臭虫生活史各期为多。(4)两种臭虫若虫期的蛋白质带数皆比各其它生活史各期为多。在我国嗜吸人血的臭虫有温带臭虫和热带臭虫两种。虽然臭虫在自然界的传病作用尚不明瞭,但它频繁的叮咬、吸血和骚扰,影响人们的休息和工作。温带臭虫主要分布于世界温带地区,也遍布我国各地;热带臭虫的分布以热带、亚热带为主,在我国则以粤、桂、闽诸省为多见。两种臭虫的形态相似。生态习性基本相同,防制措施亦差别不大。本文试用等电点聚焦电泳技术,初步分析两种臭虫不同发育阶段蛋白质和酯酶的变化,以便今后进一步开展臭虫的生物化学、抗性机理等方面的研究。

    1986年04期 12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美洲大蠊的性外激素——国外近几十年来的研究综述

    <正> 人们发现美洲大蠊雌虫产生的性外激素能引起雄虫的警觉、触角摇动、寻找活动和强有力的扑翅等行为反应,且这个行为反应始终比食物反应强时,我们可以设想是否可用这种最有效的引诱剂来引起蟑螂的聚集,然后通过一定的灭杀手段来消灭它们(“雄虫诱杀技术”)或借雌虫的性外激素在空气中的蒸发,使雄虫在性外激素的包围下迷失方

    1986年04期 126-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1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蟑螂防制

    江雪峰;

    <正> 预防和控制预防是蟑螂防制的关键,措施包括:(1)尽可能减少蟑螂进入室内;(2)搞好卫生以阻止害虫侵扰。冷天,蟑螂从户外栖息地侵入家庭或其它建筑物中,也可在邻近的住户或公寓间活动。为了预防这种情况发生,须把地板、墙壁、门框、脚踏板等所有可供蟑螂通过的孔洞全部封住,应特别注意水管、蒸汽管道和其它公用管线周围的缝隙。如果缝隙很大,用木板钉住,油灰、塑料等填料适用于堵塞小孔洞。蟑螂可以钻过十分狭小的孔隙,所

    1986年04期 134-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