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敌菊酯对蚊蝇和蟑螂的药效测定

    姜志宽;赵学忠;张应阔;刘大鹏;

    本文报道了最新开发的克敌菊酯对蚊蝇和蟑螂的药效测定结果。通过浸泡试验结果表明,克敌菊酯对淡色库蚊幼虫的LC_(50)为0.00703ppm,毒力比胺菊酯高30.9倍。点滴试验表明对家蝇雄虫、雌虫的LD_(50)分别为0.0139和0.0356μg/虫,毒力分别高于胺菊酯3.2和2.6倍;对德国小蠊雄虫、雌虫的LD_(50)分别为0.1157和0.4166μg/虫,毒力分别高于胺菊酯4.7和3.1倍。通过药膜试验表明对德国小蠊雄虫的KT_(50)为1.4分钟,72小时死亡率达100%,胺菊酯KT_(50)为2.54分钟,72小时死亡率仅达46.0%。另外,通过喷雾试验结果也说明克敌菊酯对蚊蝇具有击倒速度极快、杀灭能力较强的优点。如将克敌菊酯配上一个致死作用强的杀虫剂,用于气雾剂防治卫生害虫,将具有很大的实用性。

    1989年03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市桥地区蚊虫防制试验研究

    仇序佳;黄燕维;张恒才;张军雄;徐灿基;李宣策;吴树坤;廖柏忠;黄润添;关炽雄;

    本文试验结果表明,根据致倦库蚊幼虫的孳生地类型及其发生密度,使用20%除虫脲胶悬剂(河北省唐山市化工研究所产品)0.1—1.0ppm浓度,喷洒后4—5天,幼虫虫口密度下降率可达到90—100%。持效15—49天,每15—30天喷洒一次,防制面积共436.6平方米,基本上控制了蚊虫的发生数量。通过诱蚊箱5—9月份的监测结果,平均每月致倦库蚊的成蚊密度,施药区为5.2只/箱,对照区为10.4只/箱,施药区比对照区减少了一倍。除虫脲由于使用浓度低,因而比较经济,对脊椎动物(鸡、鸭)和水生生物(仰泳蝽、大脐园扁螺、介形虫)也安全,无刺激性气味,是城镇地区防制蚊虫的一种有效的制虫剂。

    1989年03期 4-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5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上海地区常见蚊虫对五种杀虫剂的敏感度及七种复配剂的可行性研究

    杨中清;徐仁权;张宝珍;陆志勋;唐杏琴;陈必敬;王永鸣;张曼;

    <正> 在杀虫工作实践中,人们都知道,长期使用单一的杀虫剂,限快就会产生抗性。事实证明如此,上海地区由于多年反复使用单一杀虫剂控制蚊虫孳生地,致使常见蚊种对一些杀虫利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因此如何对付抗性很早以来就成为人们探索的课题。在不断的实践中证实,杀虫剂复配,杀虫剂加增效剂和杀虫剂的轮换使用等是行

    1989年03期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厚额角蜂寄生于亮绿蝇蛹

    薛瑞德;

    <正> 作者于1985年8月从山西忻州等地屠宰场采到一批蝇蛹,在实验室内培养中发现有一蛹羽化出1头肿腿蜂,该蜂额部突出成角状。送广东省昆虫研究所,承蒙任辉先生协助鉴定为厚额角蜂(Dirhinus pachycerus Masi),寄主由作者鉴定为亮绿蝇(Lucilia iflustriaMg)。该蜂早年在日本有过报告,主要寄主为家蝇等,近年来印度等地也报告寄生于家蝇等,关于该蜂寄生于绿蝇却未见记载,许且国内也尚未见有关于该蜂寄生于蝇蛹的报告。据

    1989年03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灭幼脲Ⅲ号杀灭跳蚤的试验研究

    崔祥;解基庆;许顺;

    <正> 灭幼脲类杀虫剂是一种昆虫生长调节剂(IGR),具有抗脱皮激素的生物活性,通过阻碍或干扰昆虫正常发育生长而致死,因此,被认为是有希望的“第三代杀虫剂”。据报道,对蚊、蝇的幼虫有较好的防制效果,对蝇卵亦有杀灭效果。但迄今未见有关杀灭跳蚤的报道。为探索该类药物对跳蚤的杀

    1989年03期 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封涂法大面积消除蟑螂危害的研究

    刘清淮;张以仁;田兆丰;杜德铭;詹德林;韩学增;王铭;

    <正> 近年来,大量资料证明,蟑螂分布面广,并能传播多种疾病,其侵害在国内、外均有日渐增加的趋势。消除蟑螂危害已为国内、外普遍关注,并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灭蟑螂的研究近来均有很大进展,但迄今尚无大面积消除蟑螂危害成功的报道。我们在实验室测试和现场试用的基础上,1987年4~5月在包头市青山区进行了

    1989年03期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9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南昌市美洲大蠊对溴氰菊酯抗药性测定初报

    涂剑波;

    <正> 右顺溴氰菊酯是一九七九年从法国进口的一种新的高效、低毒拟除虫菊酯。为进一步了解蜚蠊对该药的敏感性,以便在实际工作中合理用药,有效地防制蜚蠊,我们于八七年八月对南昌市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一优势种,进行了LD_(50)测定,现将测定结果报告如下:

    1989年03期 2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创建吴淞无蟑螂害军港试点

    江雪峰;杨志发;徐军;曹敏;

    <正> 海军舰船上蟑螂危害严重。李洪宝等(1987)对426艘舰船调查,包括水面舰艇201艘、辅助船199艘、潜艇26艘,发现全部都受蟑螂侵害。部队广大干部、战士要求消灭蟑螂的呼声很高。但是未查见大面积防治军港蟑螂的有关资料。为了探求防治军港蟑螂的方法和经验,1987年初,我们选择了吴淞军港开展创建无蟑螂害试点。当年11月

    1989年03期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E系列电击式灭飞虫器的应用效果

    郑智民;阮青燕;陈东龙;骆明亮;陈坎生;曾澄涛;吴彬滨;

    <正> 目前,国内外多以化学杀虫剂为主杀灭蚊、蝇,虽取得显效,但往往导致环境污染和有益动物的损伤。环境的、生物的防制是控制蚊、蝇的根本措施,但其应用受到各种因素的局限。物理防制是当今消灭成蚊、成蝇综合措施中重要的手段之一。为探究厦门光学仪器厂生产的新型E系列电击式灭飞虫

    1989年03期 2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致倦库蚊再吸血的试验观察

    朱名胜;倪涛;宁长修;

    本文初步证实饱血的致倦库蚊在一生殖营养周期中不需要重复吸血,只有在产卵后才出现第二次吸血现象。卵巢发育与血液消化情况是一致的。一次未饱血蚊虫大都出现再吸血现象,再吸血为97.22%;同时证实大部未饱血蚊虫卵巢不发育或发育不好,只有再次吸血后,卵巢才能进一步发育成熟。

    1989年03期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人蠕形螨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治研究

    王瑞琴;刘洪元;王福兴;

    <正> 蠕形螨是人和动物体上一种小型永久性皮肤寄生螨,也是一种条件致病性寄生虫。人体主要有毛囊蠕形螨(Demodex,folliculorum)和脂蠕形螨(Demodex brevis)两种。分别寄生在毛囊和皮脂腺内,以皮脂和细胞为营养,是人体皮肤组织常见的寄生虫。多见于面部出现各种皮炎、丘疹,甚至酒渣鼻等。近年来,国内各

    1989年03期 3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河北省鼠间流行性出血热抗原携带状况的研究

    高贵军;牛建章;齐顺祥;鲁晓东;孟宗达;张作儒;

    1981~1987年6月,用IFA法检测河北省各地形区鼠等小兽17114只,流行性出血热(EHF)抗原阳性率:褐家鼠5.12%,黑线姬鼠2.47%,大仓鼠0.66%,小家鼠0.58%,背纹仓鼠0.05%;河北平原区3.91%,燕山山区2.05%,太行山区0.68%。居民宅区和田野鼠间都有EHF抗原阳性者,以宅区的褐家鼠最普遍,小家鼠次之,黑线姬鼠较局限。这三种鼠EHF抗原阳性率,成鼠7.44%,显著高于亚成鼠的4.67%;雄性鼠7.7%雌性鼠6.17%。1980~86年全省报告EHF 3266例,发病率和鼠间EHF抗原阳性率呈平行关系。

    1989年03期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呼和浩特市蜚蠊种群分布及生态习性调查

    赵智刚;段续山;

    <正> 蜚蠊(Blatta)俗称蟑螂,是世界性的卫生害虫之一,给人类生活和工作带来的危害,已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蜚蠊不仅偷吃,污染食物,损坏物品,更严重的是体内外能携带多种病原体,导致机械性传播据报导美洲大蠊可携带鼠伤寒沙门氏菌。掌握蜚蠊的生活习性,栖息场所等规律,对

    1989年03期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天津市蚊香卫生检测报告

    白淑萍;徐桂华;

    <正> 近年来,劣质、掺假,冒牌蚊香充斥市场,严重危善人民身体健康。为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蚊香卫生管理暂行规定》于1987年3至9月对全市生产蚊香厂家及销售,批发单位进行了抽样卫生质量检验。据36个不同牌号蚊香样品按规定方法测定杀蚊效果,KT_(50)(击倒中时)值在八分钟以上不符合蚊香卫生标准的有七个,占

    1989年03期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报告“苏龙”轮熏蒸灭鼠除虫情况

    钱吉生;

    <正> 一九八七年六月三日,我所在对停靠在南京港新生圩码头的江苏远洋运输公司“苏龙”轮进行卫生监督时,发现该轮鼠患严重,并有大量蟑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的有关规定,我所对该轮实施了熏蒸除鼠除虫。现将熏蒸情况报告如下: 熏蒸剂及方法一、熏蒸剂为HCN,用量4.0克/米~3。二、熏蒸地点:南京港新生圩3、4号浮

    1989年03期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2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深圳口岸鼠蚤调查报告

    谭百强;

    <正> 鼠疫监测就是监视鼠疫流行的动态,包括对病原,宿主、媒介和环境生态学的研究,为制定预防和消灭鼠疫提供科学限据。我所自1964年以来就开始了对本口岸鼠,蚤进行调查,曾先后三次对鼠类进行鼠疫疫源检索,报告如下: 一、口岸概况深圳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的沿海地区,东经113°17′—114°18′,北纬22°23′—22°43′。它背山面海,沿海湾一带是滨海平原,整个

    1989年03期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1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黄斑伊蚊实验室种群的建立

    张京生;姬淑红;

    <正> 黄斑伊蚊(Aedes(S.)floavopictus)属白纹伊蚊亚组Aedes albopictus Subgr oup之一,也是我国东北三省本亚组的重要代表之一。它的实验室种群的建立,是进行实验生态,病毒感染以及防制研究的基础。 1982年10月,我们从鞍山千山树洞挖取的泥土中孵出黄斑伊蚊幼虫,逐步加以养殖,并逐步改进养殖方法,最后成功地建立了这种伊蚊的实验室种群,迄今已养殖到29

    1989年03期 4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2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几种与人疾病有关的仓贮螨类

    柳忠婉;

    本文介绍与人类疾病有关的几种常见仓贮螨类形态特征、食性及在我国的分布,并介绍了这类螨的检查方法和与人类疾病的关系。

    1989年03期 50-5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4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我国已知索科线虫的生活史及其生态习性(综述)

    张永生;

    <正> 索科线虫是前生物防制蚊虫较有希望的一种生物防制剂,现在世界上已有文献报道的索科线虫有8属22种之多,分布于美用(5属6种)、中国(1属6种)、加拿大(3属4种)、苏联(1属2种)、法国(1属1种)、印度(1属1种)、赞比亚(1属2种)。近年来,在我国已发现索科线虫6种之中。有些作了生活史及其生态习性的系统研究,这就为我们采用中国产索科线虫生物防制蚊虫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现就我国已知索科线虫种类及其生态习性主

    1989年03期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9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实验室养殖白蛉的方法及生物学观察(文献综述)

    杜云静;

    <正> 在甘世纪初,白蛉被证实为黑热病的传播媒介以后,很多学者对它进行了调查和研究。为了进一步研究白蛉的生理生态,传病及药物防制等问题都需要标准试虫,因而掌握饲养白蛉的方法和生物学特性是很重要的。室内养殖方法一、种群的建立 (一)野外收集成蛉,带回实验室鉴定,饲养繁殖。在野外捕捉成蛉方法较多,如传统的试

    1989年03期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7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匈牙利家栖鼠的防制

    D.Bajomi;董天义;

    <正> 啮齿动物占现有哺乳类的35%。家栖鼠是最重要的啮齿类,不仅危害人类健康,而且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必须有组织地采取防制措施。人类同老鼠斗争已经几千年,然而,至今鼠害不仅没有缓和,世界很多地区越来越严重。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鼠类本身具有极强的生态学适应性。由于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能力能够遗传,鼠类几乎与人类同步前进。并且继续适应不断变化的栖息条件。都市化和农业生产的发展给鼠类的蔓延创造

    1989年03期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福建省漳州郊区家鼠及其臭鼩鼱繁殖生物学调查

    林国惠;魏小华;

    <正> 研究鼠类栖息地及其优势种,对于控制鼠害有重要意义。因为栖息地是鼠类具体的居住生活环境,栖息地内的许多条件(诸如居住和采食地),均是家鼠生存所必需的;掌握鼠类的生活习性及繁殖规律,可为指导灭鼠工作提供科学依根。为此,我们于87年1—12月在郊区,进行调查。

    1989年03期 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